解读回应
解读回应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博TB动态 > 解读回应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来源:网络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2-26 浏览人次: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中央会议,还是考察调研,耕地保护始终是习心头牵挂的大事。

  从中原粮仓到天涯海角,从东北平原到塞上江南,一次次考察调研,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站在田间,思虑深远。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21年10月23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流峪镇北申庄村田间收获玉米。(新华社发)

  在“大包干”发源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细心叮咛,“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就强调:“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时隔近9年,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开始构建四梁八柱,各种管控型政策工具不断完善。

  无人机拍摄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新华社发)

  “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习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节流。2020年7月,又一次踏上吉林的黑土地,来到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头顶烈日,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语重心长道:“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另一方面是开源。今年3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在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挂牌。中心的设立,将推动提升我国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为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

  春耕一线,广袤田畴,新品种、新农艺、新模式不断落地,北斗导航、无人机、物联网成了种地的好帮手。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2021年5月,习在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位于河南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考察途中,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语重心长地说,“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提醒,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2021年,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利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比上年增长267亿斤,继续稳定在1.3万亿斤台阶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