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
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是习长久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足迹遍及大江上下,天博体育官网念之行之。“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人民群众幸福安康,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习心中至美的图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怀。
2024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三周年之际,全国两会前夕,华龙网联动长江流域各主流媒体,携手推出“大江奔腾焕新颜 跟着看长江之变”系列融媒体报道,见证一江碧水展新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南宁市邕宁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来宾市忻城县先后获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基地),给广西在绿色发展上树立了标杆和样板,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不断注入生态活力。
地处“南宁盆地”东南部的邕宁区始建制于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十载新区”。
邕宁区自2018年12月获命名为“两山”基地以来,自觉扛起广西首个“两山”基地的先锋旗帜,努力实现从“生态脱贫”到“生态致富”新突破。“两山”基地建设全面提速,进一步提升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三产融合为引领支撑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邕宁特色的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文旅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多业态高度融合的“两山”转化模式。
按照“抓示范,强基地”的发展思路,目前,邕宁区累计投入资金14.44亿元,建成了108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其中,那楼镇桑蚕基地创新保价机制助力全产业链发展经营模式,被国家茧丝办确定为全国三大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茧生产模式之一,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10.8万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
如今,邕宁区绿水青山本底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两山”转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绿色产业发展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两山”转化成效明显,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瑶医药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世界瑶都”之称。
近年来,金秀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瑶医药资源,将瑶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按照“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打造集瑶医药产业发展、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瑶医瑶药文化传承、瑶医药加工产业壮大,推动康养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立县的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为全国范围内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药污染、低水平发展等问题解决提供经验。
此外,金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研究,开展GEP核算试点研究,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应用,取得较好成效。如今,金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增加了人民福祉。截至2022年底,全县林下瑶医药总产值达4.83亿元,亩均年产值逐年提升至4500元,实现产值迅速增长;林下种植瑶医药产业带动9600户共33700余人受益,每年人均增收3800余元,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合作共赢之路。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龙胜坚持“生态、旅游、健康”发展思路,聚焦乡村振兴、工业振兴、文旅振兴,当好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排头兵,让山水生态之美绽放龙胜。
通过培育乡村旅游,当地形成了“景区辐射、村寨联盟、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的旅游振兴新模式,全县35%以上的脱贫群众通过景区分红、土地入股、民俗展示、建设务工、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方式实现增收。2022年,龙脊镇大寨村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旅游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龙脊”,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同类地区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
“龙胜依托大桂林旅游圈,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生动诠释。”龙胜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该县旅游从业人员达7.5万人,许多村寨从过去的“救济村”“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完美蜕变。
富川瑶族自治县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站,境内原生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富川坚持把保护开发传统古村落作为保护美好生态,打造农村“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创新建立多级立规管理、多方参与保护、多元投入建设、多业融合发展的古村落保护开发模式,推动古村落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让古风瑶韵焕发时代生机。
在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该县持续创新“生态+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整合全域旅游文化资源,优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空间格局,构建“一城三组团”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了汇集“美生态、瑶风情、古文化”的“东慢城、西药谷、南坪江、北秀水、中明城”地域特色旅游品牌。
2022年,富川分别获得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广西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如今,该县旅游发展走在全国全区前列,获评为中国第四个、广西第一个“国际慢城”和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巴马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其中饮用水是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饮用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巴马建立健全天然饮用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优先的长效机制,严厉查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目前,全县共有包装优质天然饮用水品牌13个,其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西著名商标3个。天然饮用水产业已逐渐成为巴马新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水名片”成为巴马继“世界长寿之乡”之后又一张靓丽名片。2023年1—10月,全县饮用水产业总产值预计实现6.08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规上饮用水产业总产值5.89亿元,同比增长39.4%,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巴马还紧紧围绕广西赋予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和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战略定位,坚持做好“旅游+”文章,通过以农促文旅、以文旅兴农、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不断提升“长寿巴马”的影响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
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享有“桑蚕之乡”“金银花之乡”“珍珠糯玉米之乡”等美誉。
忻城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该县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积极探索“两山”转化和转型模式提档升级新路径,探索出了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花开石漠”促石漠化综合治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融合发展等4个具有忻城特色的发展模式及经验,生态循环经济效应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是以全国桑蚕第二大县为发展优势,通过引进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补齐忻城县茧丝绸加工短板,推动产、购、销一体化建设,实现以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南方牛都肉牛产业示范区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2亿元,年创利税约5.5亿元,提供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共1.9万多个,育肥牛产业链受益人口约14万人。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郑里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坚定“两山”理念,推动广西更多县(市、区)创建“两山”基地,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再立新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